大債時代這本書基本上想闡述為什麼會發生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進而造成2008年金融海嘯這件事,整本書算是相當淺白,作者對於複雜的金融名詞也是盡量都先以簡單的例子說明。作者歸納發生的原因有幾個:

1.金融業無止盡的追求獲利,不像製造業或科技業,金融業並沒有太多創新的技術或產品,獲利卻可以屢創新高,靠的是經理人冒更多的風險,在市場多頭的時期賺到更多的報酬,一旦市場崩盤,問題就全部顯露出來。一個例子是金融業自以為可以管理風險,有太多的數學家進入這個行業,用幾條數學公式,和幾個統計模型,試圖模擬與預測風險事件,實際上的情況是真正發生的金融危機從來沒有在模型中被預測到。另外一個例子是,投資人買債券時依賴的信用評等,實際上是由發債企業付錢給信評機構,委托他們給與債券信評,這就有明顯的利益衝突,企業是信評機構的生意來源卻也被他們打分數,這樣打出來的分數可信度令人質疑。

2.政府與主管機關的監理力道不足,甚至有幫兇之虞。例如聯準會將利率降到史無前例的低點,成為助長房價泡沫的原因之一,金融監理法規持續的放寬、對各種金融機構進行房貸詐騙視而不見,最恐怖的是當金融機構爆掉後,政府和主管機關又說這些金融機構大到不能倒,因此出手紓困,然而紓困的錢當然是來自納稅人。

3.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已經形塑出一個不斷追求更多財富的文化,我們已經是史上最富有的人類了,但大家人不滿足持續的想要更多財富,這樣的潮流不只存在於金融業甚至是整個社會,以作者所居住的倫敦最為明顯,英國以前以工業為傲,現在已經完全由金融業領頭,這也使得金融業對於政治人物的影響力大增,更使法規無法全力監督金融業,給予應備高度監理的金融業過分的自由。

然而我認為作者並沒有全面的否定金融業或是資本主義或是自由市場經濟,而是這樣的自由要有一定程度的監管,並且法規的執行必須徹底。作者就舉了加拿大為例,加拿大以適當的金融業管理,躲過了西方世界各國普遍受災的金融海嘯。

很諷刺的,在這本書出版的數年後,全球債務膨脹的情形有增無減,作者本來形容,這是給全球金融市場的一次不會致命的心臟病發作,從此之後為了避免再度發生,我們將建立更「健康」的資本市場。然而,全球卻往不同方向發展—我們承受不起金融市場「心臟病」的打擊—所以各國央行把政策利率維持在低點,避免任何流動性不足的可能,也因此全球股債價格、房價屢創新高,各種資產價格並沒有回到比較不泡沫的水準。

只要利率持續偏低,我們就不可能擺脫大債時代,企業借貸只會節節攀升,畢竟此時不借錢更待何時,這時不借錢、不投資是傻子。

巧合的是在閱讀本書的時候,我職涯的導師(mentor)傳訊給我勸我買房。他說現在台灣彷彿重演民國七零年代的榮景,滿地是錢、台幣升值,較之當時,現在甚至還有利率低的優勢,看好房地產未來再漲。這也是書中提到的,當通膨來臨(全球央行大做撒錢政策),債務將因通膨而減輕,確實是一個買房抗通膨的概念。人人都應借貸買房,這也是和作者希冀的發展方向不盡相同吧。只能說世界已經進入大債時代的新常態,學著和它共處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endy Tsai 的頭像
    Wendy Tsai

    旅遊 美食 偶爾還有網球

    Wendy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